今天(29日)上午11時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
(資料圖)
3名航天員
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
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問天閣
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
他們中間
戴眼鏡的桂海潮
一亮相就受到廣泛關注
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
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
桂海潮主要負責
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這是我國航天員隊伍“新成員”
——載荷專家的“首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下
這位來自云南保山施甸的
航天員桂海潮
1986年
桂海潮出生在
云南施甸一個普通家庭
2003年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
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
當時,桂海潮還是一名
剛剛升入高二的學生
從校園廣播聽到這個消息
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
兩年后
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
北航宇航學院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yè)
他也是當年北航在云南省
錄取的理科最高分
桂海潮(右一)本科畢業(yè)合影
學生時代
桂海潮是一個特別勤奮刻苦的人
同學們說,桂海潮很愛學習
喜歡不斷挑戰(zhàn)和提升自己
并且做事有股韌勁
找準目標就一股勁兒扎進去
遇到不懂的問題
無論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本科期間
桂海潮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以優(yōu)異的表現(xiàn)
保送讀研并提前攻讀博士
2014年在北航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桂海潮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者
桂海潮的師兄
宇航學院教師賈英宏說
讀博期間,桂海潮“特別穩(wěn)”
每次去實驗室,他基本都在看書
在課題組
桂海潮出成果不是最快的
但他一絲不茍、厚積薄發(fā)
抓住關鍵難題不放松
桂海潮準備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公告
博士在讀期間
桂海潮便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后來,他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
2017年入選
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進計劃
回到宇航學院工作
桂海潮參加國際會議
2018年,當桂海潮得知
我國要選拔首批載荷專家
31歲的他當即報了名
“我曾經夢想著,有一天
能把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
搬到太空去
于是我毫不猶豫報了名”
關于航天員戴眼鏡的問題
楊利偉此前曾介紹
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fā)展
航天員任務不同
選拔標準也不同
視力方面,高度近視不符合標準
但低度近視是可以的
航天員的選拔過程極其嚴苛
對身心綜合素質都是極大的考驗
經過重重篩選
桂海潮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
脫穎而出
成為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
4名載荷專家之一
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
在此后的兩年多時間里
桂海潮又經受了8大類
200余項科目的嚴格訓練和考核
終于為“上天”做好了萬全準備
航天員進行中性浮力水槽訓練
在周圍人眼中
桂海潮性格開朗,樂觀豁達
很少被負面情緒侵擾
面對科研項目
桂海潮“很少瞻前顧后”
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振作
又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北航任教以來
桂海潮共指導了
1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
其中有3名已經順利畢業(yè)
桂海潮(前排左二)與實驗室碩士畢業(yè)生合影
對于即將到來的
5個月太空之旅
桂海潮表示
自己身體上、心理上、思想上
都準備好了,而且非常期待
在今天(29日)的航天員見面會上
桂海潮動情地說
“在航天員大隊的門口
有一位特殊而神圣的‘哨兵’
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
它都矗立在那里
它就是‘祖國利益高于一切’
這8個大字
它時刻激勵著我們刻苦訓練
為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
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博士→教授→專家→航天員
很高興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你
桂海潮,加油!
綜合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日報視頻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央視新聞、中國載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