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老師:
我兒子今年小學三年級,總愛跟我提各種要求,聽不進道理,有時還會威脅我們。比如前兩天跟我說:“媽媽,我同桌又換了一個新書包,我也要買一個新的?!币驗樗臅€沒用一年,我拒絕了。結果他說:“如果你不給我買,我就不寫作業(yè)了,你們一點都不愛我?!痹俑v道理,他就會負氣地說“以后我什么都不要了”。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我不知該如何教育他,老師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小澤媽媽
小澤媽媽:
小學三年級正是孩子社會自我形成時期,也稱為“客觀化時期”。他們非常關注外部世界,通過知識學習、與人交往等,慢慢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逐漸有了各種角色意識,并且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社會的要求,慢慢形成社會自我。隨著孩子交往范圍擴大,各種困擾也隨之而來,開始產(chǎn)生各種情緒,如果父母能細心讀懂孩子情緒背后的心理需求,學會尊重孩子,引導孩子的行為,也許就能避免親子沖突,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孩子有了情緒,可能一時無法通過適當?shù)恼Z言表達。因此,當孩子說出“你們一點都不愛我”“我什么都不要了”這樣的話時,先別急著發(fā)火、講道理。試著去讀懂孩子的潛臺詞,這是他在表達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的失落、憤怒、無奈。不妨適當放下父母的面子,幫助他把情緒說出來,讓他覺得媽媽理解我。
保持開放式的溝通。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訴求時,不妨先試著傾聽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暢所欲言。這個年紀的孩子最想證明自己是“小大人”,自己的意見被重視。當我們需要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不能帶有情緒去管教。我們要接納孩子被拒絕后的失望、委屈,甚至憤怒的情緒,要耐心解釋清楚,并跟孩子商量出具體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孩子一直在被拒絕后的情緒里,甚至撒潑打滾、懲罰自己,要給他時間,等他平靜下來再進行溝通。
建立明確的規(guī)則和界限。父母的愛有原則,孩子才能有規(guī)矩。一方面,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會用哭鬧、耍賴等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并以此來試探父母的底線。這時,我們要做溫柔而又堅定的父母,當孩子看到我們堅定的態(tài)度無法動搖時,也會慢慢平復心情。父母言行不一或身處不和諧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因此,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家長需要在約束孩子和給孩子空間中做好平衡。不能過分地約束,也不能一味放松,張弛有度,給孩子空間和自主選擇權,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出合理、明確和公平的規(guī)則和界限。
孩子愿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也是他走向獨立的標志。小學三年級孩子正是情緒從情感外露轉向內控時期,孩子情緒控制能力還有限,我們的任務是觀察、引導,而非用打罵的方式糾錯。和孩子一起面對,給孩子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那么孩子就能很好地成長。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團隊成員丁玲(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龔勛(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