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長安,擁有璀璨多姿、無與倫比的詩篇華章;今朝西安,展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歷史與時尚融匯的巨大魅力。在2023年“5·19中國旅游日”到來之際,請跟著記者,看美景、品美食、聽秦腔、賞文物,深入大街小巷,探訪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地標,探尋千年古城演繹出的古今故事,讓我們共同開啟一段美好幸福之旅。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wǎng)訊(記者 夏明勤 李宗華)大唐芙蓉園和西安城墻,一新一舊兩處景點,邀您一起穿越??辞旯哦嘉靼驳挠朴莆拿}如何綿延傳承,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歷史與時尚,如何在這里相融共生、相映成趣。
(相關資料圖)
大唐芙蓉園——綻放華麗多姿的盛唐范兒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唐朝怒放出唐詩這朵絢爛的藝術(shù)之花,詩壇俊秀璨若群星,詩文佳作照耀古今。大唐芙蓉園里的唐詩峽精選出六十首,詩中有亭臺宮闕的金碧輝煌、有眾星璀璨的高冠博帶、有絲路花開的清脆駝鈴……
位于大雁塔東南側(cè)的大唐芙蓉園,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總體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2005年正式對外開放,2011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在晨曦與星斗的交替之中,這座占地千畝的恢宏園林,又一次微笑著送走了來自四海賓朋。曉風與曲水悄悄對話,講述著大唐的燦爛與榮光。
如今,曾經(jīng)獨領風騷的盛唐風華,被濃縮在大唐芙蓉園。依300畝芙蓉湖水域而建的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眾多仿古建筑,闕亭拱衛(wèi)間,館橋飛渡處,重檐廡殿上,美輪美奐盡顯繁華。紫云樓為整個景區(qū)的中心,站在這里,近看煙波浮動、水影縹緲;遠觀雁塔聳立,流光溢彩,自是一種穿越千年,貫通古今的夢幻神游。
穿行園中,游人多著唐時服飾,云鬢高聳,眉眼含笑,擦肩而過間,時空仿若穿越,更有那份欣賞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時,源自心底的感動自豪。
西安城墻——留下一方鮮活的時光印
作為游客必來的打卡圣地,很多初到城墻的朋友都會疑問:什么是“女兒墻”、“馬面”又有什么用?導游告訴我們,作為古代城墻的必備防御建筑,“女兒墻”指的是城墻上相對低矮的墻體,也叫跺墻,因為與城墻主體相比,較為短小,所以被稱為女墻。而在城墻外立面,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突出的臺面,叫作“馬面”。這兩處建筑分別是為了兵士們從正面和側(cè)面掩護自己,攻擊來襲的敵人。
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令人驚嘆不已。西安城墻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為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有著很高的價值。
西安城墻始建于隋唐,擴建于明代,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時光在這里,已經(jīng)與它繾綣了1500多年。幸運的是,雖然被光陰刻下斑駁的痕跡,它的精氣神依然豐沛熠然。它雄偉壯觀,環(huán)繞古城13.74公里,猶如一方雕刻在三秦大地的四方印章。
西安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防御設施,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初建時,只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依次名曰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飽含著平安怡然之意;后來開辟的中山門、玉祥門、勿幕門,都以杰出的革命先行者的名字命名;新中國成立以后,開辟的和平、建國等城門,則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而朱雀、含光等唐代城門名稱的重新使用,則體現(xiàn)著千年古都的文化傳承。
穿過悠悠歲月,如今,城樓上,華頂飛檐,獸脊風鈴,高大而威嚴;城墻下,碧水微瀾,鳥語花香,隨處可見健身的市民、嬉戲的孩童。千年古城墻與國際大都市相互溫柔守護,綻放出新的光芒。
那壯闊高昂的永寧門業(yè)已成為“禮儀之門”,敞開城門,迎八方來客。入夜后的南門廣場流光溢彩,國賓級迎賓演出《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正在上演,您可跟隨鴻臚寺卿的腳步,途經(jīng)月城、西甬道、抵達甕城,一路仿若與現(xiàn)代都市的熙攘揮手告別,只為邂逅大唐“禮儀之邦”的繁榮景象。這里以舞為媒,以城為景,無論是黃沙洗練的熠熠金甲,還是婉約柔美的長袖齊舞……無不富麗華美、氣勢磅礴,瞬間,讓在場觀眾回到那個奇幻瑰麗、燈火璀璨的長安。
這一刻,從擔當軍事防衛(wèi)的堡壘,到市民休閑娛樂的佳地,再到為四海賓朋帶來“初印象”的友誼之門,西安城墻這座時光之印,又一次被鈐蓋加持,將歷史與文明的饋贈,延澤四方。